接待櫃檯|關於女孩日

驗光室|小遊戲 I

展售區|小遊戲 II

加工區|發展進程

取件櫃檯|延伸閱讀

接待櫃檯|關於女孩日

驗光室|小遊戲 I

展售區|小遊戲 II

加工區|發展進程

取件櫃檯|延伸閱讀

接待櫃檯

imageSections

關於

女孩日

說到「女孩」,你腦中浮現什麼呢?是芭比、蝴蝶結?也有大隊接力搶跑道、學生會主席、機器人嗎?


聯合國號召各國重視、投資女孩,將10月11日訂為「國際女童日」,臺灣響應此訂為「臺灣女孩日」,自信、內向、高矮胖瘦、帥氣、可愛、說不同語言的女孩們,都值得受到栽培發揮潛力。


女孩兼具「女性」和「兒童」身分,聯合國關於女孩的公約[註]有兩部,臺灣都已加入。行政院列出參與決策、受教權、性健康、學科性別隔離、性別暴力等重點努力方向,看見臺灣女孩的一百種可能,用培力讓偏見現形瓦解!

今年

主題

2024 年臺灣女孩日,將透過《偏見眼鏡行》中「戲劇體驗工作坊」和「主題網頁策展」兩大內容,來認識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偏見言論和刻板印象來源,並鼓勵女孩「打破偏見」學習勇敢表達自我,突破限制!

imageSections
slogansloganslogansloganslogan
2024年臺灣女孩日宣傳影片

專題報導

此處收錄了 2024 年臺灣女孩日《偏見眼鏡行》戲劇體驗工作坊首場活動當天的花絮以及學員心得,千萬別錯過!

report_image

「什麼是偏見?如果有一副戴上就能『矯正偏見』的眼鏡,世界會變得多不同?」這個假設在2024 年臺灣女孩日的戲劇體驗工作坊《 偏見眼鏡行 》中,為學生們開啟一場性別偏見的探索之旅。今年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(下稱社家署)以「打破偏見,勇敢發聲」為主題,策劃了系列活動,其中與思樂樂劇場聯手舉辦的「偏見眼鏡行」戲劇體驗工作坊,於全臺北中南四所學校或機構熱烈展開。透過角色扮演、問答討論的互動方式,學生們得以在實踐中反思性別偏見,培養勇敢表達自我的能力。」

戲劇體驗工作坊

引導教材

drama_section

今年女孩日特別與由資深應用戲劇跟公⺠教育工作者創立的「思樂樂劇場」合作,辦理《偏見眼鏡行》戲劇體驗工作坊。透過「戲劇演出」+「情境互動」,引導觀眾主動參與討論和學習。沒能參與實體活動也別擔心!我們整理了線上引導教材,歡迎點擊了解更多資訊!

report_image

驗光室

小遊戲 I

遊戲後說明

vision_game_intro

在「驗光室」小遊戲中,我們不難發現帶有偏見的言語仍存於日常生活中。那麼,生活中又有哪些正在發生的偏見情境呢?一起來了解看看吧!

vision_game_intro

理工科女孩

science_girl

高中、高職、大學的科系選擇依然浮現「男理工、女人文」的趨勢,理工學院的同儕玩笑例如「那個系女生那麼少,教授一定給分更甜啊」,呈現兩層性別偏見:預設教授是異性戀男性,且是會給女學生不當待遇的老師;女學生取得成就被認為是仰賴男性。支撐這些玩笑話的,是自然科學領域長期受陽剛男性把持,女性難以在其中發展。教育單位和企業都積極扭轉此局勢,例如台積電邀請女員工回母校女校演講、舉辦「台積電女科學家之旅」吸引女孩投入科技業。高衡權、劉家樺(2024)的研究[註]更發現《性平法》對女學生選自然組具正面影響。

棉花糖女孩

marshmallow_girl

每天打開社群,看到的藝人、網紅、模特大多數是纖細身材,廣告電視過度強化「肥胖=不健康」的連結。不健康的因素很多,基因、飲食習慣、熬夜、缺乏運動等,然而肥胖卻多了一層汙名,單一審美觀讓棉花糖女孩面臨被排擠、被身材羞辱的人際危機,一天到晚被關心「何時要減肥」,購買服裝時,架上沒有可試穿的尺寸。近年有些服飾品牌開始出現「棉花糖女孩區」,跨國品牌並刻意呈現多元身體的模特──坐著腹部有肉、有副乳、有肥胖紋、有疤痕,都可以是健康好看的身體。

外型亮麗的女孩

beauty_girl

社會審美戴著放大鏡檢視女性外貌,但是,對於符合主流審美的「漂亮女生」卻也不是真心肯定,而是藏著「貶低陰柔氣質」的邏輯,總能找到理由進行攻擊。外貌姣好的女孩更容易面對能力被低估、被性化、被蕩婦羞辱的危機,例如,「打扮那麼漂亮一定是花瓶」、「心思都在打扮了,成績怎麼會好」或是「穿那樣被騷擾活該」,這些評論忽略了把自己打理好是一種能力,美感與選擇的能力,也可以通往造型師、彩妝師、服裝設計等專業領域。

勇於表現的女孩

brave_girl

二元性別觀,盲目地期待男孩表現優秀的陽剛特質,期待女孩表現聽話、察言觀色、好幫手的陰柔氣質,形成矛盾期待——女孩要優秀但不能鋒芒明顯,不能氣焰強過男性。擅於表現的女孩可能被大人「提醒」那樣不討喜,同性格的男孩則被肯定其領導能力,例如英國演員艾瑪華森2014年擔任聯合國世界婦女親善大使時,提及小時候被指責「太強勢」的經驗,然而同樣優秀且勇於表現的男同學未受指責。打破二元期待,才能讓每個孩子發揮天賦。

名詞解釋

STEAM 教育

名詞解釋

性別職業隔離現象

名詞解釋

月經貧窮

名詞解釋

容貌焦慮

展售區

小遊戲 II

遊戲後說明

object_game

在「展售區」小遊戲中,大家探索了過去與現在的性別平等相關的臺灣人物、事件和地點。隨著時代推移,人、事、地、物及身份的多元性不斷交織出新的性別偏見。現在,讓我們運用同樣敏銳的覺察力,一起瞭解身邊更多值得關注的情境案例,喚醒現實中的覺察力吧!

object_game

原住民族女孩

aboriginal_girl

全球的殖民歷史帶來「膚色歧視」,在臺灣,呈現華人比東南亞、原住民族優越的偏見,而原住民族女孩面臨「性別」加「族群」兩層歧視,時常以出於善意卻強化偏見的「親善型歧視」出現,例如:隨意邀請原民女孩「唱歌跳舞一段吧」其實是對祭典無知、把女孩當花瓶的邏輯;會讀書的原民女孩被教育體系鼓勵從事與「照顧」相關職業,是來自刻板社會分工。從1980年代,大量原住民女童因「仲介婚姻」或人口販運從部落移往市區,到當代,教育體制為原住民學生設有額外名額或設立原住民專班,從教育培力原住民族女孩。

隔代教養家庭女孩

intergenerational_girl

「一個爸爸、一個媽媽、小孩」的核心家庭事實上目前僅佔三成,但長期以來,在教育和媒體的反覆強化下,被塑造為「最佳」的家庭型態,而忽略家庭的照顧功能健全才是幸福的重點,造成單親、隔代教養、同志家庭、其他親戚(如姑姑、舅舅)擔任主要照顧者的小孩,基於偏見被貼上「不幸」或「失能家庭」的標籤,鄰居、老師、同學家長擅自給予非預期的「同情」是造成負面的烙印效果,尤其女孩更容易被告誡要聽話、孝順、乖巧,打破這些性別偏見,才能讓女孩們適性發揮。

新二代女孩

new_second_generation

自從臺灣與東南亞多國頻繁婚姻移民後,具歧視意涵的「外籍新娘」一詞已被強調在地生根的「新住民」取代,而「新二代」則專指新住民之子女。在國族偏見下,新二代甚至被部分人認為「不是混血兒」,新二代女孩更同時面對國族和性別歧視,除了面對「妳媽媽是買來的」的無知言論,在學校可能僅因身分就被歸類到問題學生,更能共感母親在人際、工作、家庭關係中被刁難的處境。2016年「新南向政策」後,新二代的語言、文化優勢逐漸被社會及企業重視,尤其成為跨國企業外派的優質人選。

女同志學生

LGBT_girl

同志(LGBTQ+)教育和資訊不普及的時代,同志學生經常缺乏自我探索及社會支援,而女同志兼具女性和同志身份,更加邊緣,例如媒體經常以偏概全強調女同志「情殺」、「自殺」的社會事件,或提出「情境式女同志」以否認這種性傾向是常態,都影響大眾對女同志的認知,造成女同志小孩認同之路的阻礙。目前臺灣已有不少同志團體,提供入校宣講及線上資源,也出現公開出櫃的政務官員、民意代表及藝人等公眾人物,這些榜樣都對未成年女同志帶來正面影響。

農漁村生活的女孩

country_side_girl

偏鄉學童面對基礎建設、教育資源、交通便利性的環境限制,使有限的教育資源更可能以「重男輕女」邏輯配置,認為女孩不用讀太好的學校,就近唸一唸出去工作——選擇當地產業就好,或就近就業以方便照顧家中老小,偏鄉女孩更容易承受「性別」和「城鄉」交叉歧視,易成為階級複製的犧牲品。而當教育與社福政策投注資源,例如保障名額、計畫優先錄取,學校、社會、家庭陸續重視栽培女孩潛力,偏鄉女孩便有機會靠教育階級翻身。

game_bottom_imagegame_bottom_imagegame_bottom_imagegame_bottom_imagegame_bottom_image

加工區

臺灣性別平等

發展進程

臺灣的性別運動發展至今,以婦女運動為先驅,到出現同志運動、男性研究,更多專精特定性別議題的民間團體,而政府部門也積極實踐聯合國的「性別主流化」概念,把性別議題從邊緣拉到主流,融入各項業務中。整體來說,臺灣的性別人權發展有著透過修法、立法、行政組織帶來改變,並回應國際重要議題的特徵。

第一屆臺灣女子少年棒球賽

棒球這項運動長期以男性陽剛特質為核心,1974年世界少棒聯盟為回應當時女性平權訴求者而舉辦女子賽,共有八支國小女子少棒隊參賽,其中南郭國小林翠蘋、新生國小林秋敏、海東國小金璐瑜等三位女生,分別在預賽擊出了全壘打,由海東國小擊敗鼓岩國小獲得冠軍。直到2004年女子棒球終於又以「第一屆全國女子棒球賽」為名開始舉行,延續至今。[註]

1973

救援雛妓運動

雛妓是女性未成年性工作者,與貧窮、偏鄉、部落少女的人口買賣及拐騙犯罪緊密相關,當時離總統府不遠的華西街是人盡皆知的大據點,婦女團體聯合原民、人權、教會團體發起救援行動,先後兩次的「華西街大遊行」抗議警政系統對女童人口販賣的失靈,喚醒國人正視雛妓現象。1993年,時任「花蓮善牧中心」執行長吳方芳更因救援雛妓得罪黑道而受威脅及傷害,最終於1995年勵馨基金會成功主導通過《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》。[註]

1987-1995

彭婉如事件促成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》

時任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女士,致力於推動「四分之一女性保障名額」明文化,一次高雄會議後夜間搭乘計程車返回飯店卻消失,三天後證實遭到性侵殺害,至今卻未破獲兇手。該事件引發社會譁然,婦女團體發起「女權活動火照夜路大遊行」訴求女性夜行人身安全、施壓立法院通過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》、催生教育部「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」,另外後成立「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」延續其未竟之業。[註]

1996

鄧如雯殺夫案催生《家庭暴力防治法》

鄧如雯是未成年的性侵受害者,在當時女性受害難以獲得司法與社會正義,甚至可能認為受害者「髒掉了」而嫁給加害人,她因此與幼子長期處於丈夫的家暴裡,直到某日趁丈夫酒醉將其殺害,表示「終於能好好睡一覺了」。該案催生家暴立法,隔年臺灣實施民事保護令制度,成為亞洲第一,宣告告別「法不入家門」的時代。[註]

1998

葉永鋕事件促成《性別平等教育法》

屏東高樹一位國中男學生,因氣質陰柔,長期受霸凌,總在上課時去廁所以躲避同學捉弄,一日卻因此失去生命,校方儘速清理現場引發群眾譁然,以「玫瑰少年」稱呼氣質類似的男孩並促成立法,從許多面向深耕校園性別意識,包含「學習環境及資源」、「課程、教材及教學」、「校園性別事件之防治」、「申請調查及救濟」及「罰則」部分,葉媽媽陳君汝更多次現身相關活動,鼓勵性別氣質不符常規的孩子們。

2004

《民法》子女從姓修法

本土婦女運動具有菁英特質,早期以修法、立法為倡議策略,主要目標是體現家庭倫理及經濟秩序的《民法》〈親屬編〉,近二十年間經歷十六次修法。其中第1059條子女從姓的規定,2007年「原則從父姓」改為「父母約定之」;2010年,該條文再次修正,賦予成年子女自主更改姓氏的權利。[註]

2007-2010

台南女中短褲抗爭

服儀禁令是校園管控學生思想的普遍方式,頭髮、衣服、鞋襪、換季時間等,以教官為守門員進行取締,而父權邏輯對女學生的管控更嚴苛。戒嚴後校園開始出現服儀自主意識,2010年台南女中的一次升旗典禮,學生們集體脫下長褲露出短褲,爭取混合穿搭制服與運動服的自主權,多位教師前往操場表示支持,後校方透過學生班聯大會達成共同決議,成為女校爭取服儀自由的第一槍,後續影響2015年台中女中、2016年北一女中爭取短褲自由。[註]

白玫瑰運動

兩起女童性侵案輕判引發的司法改革運動,判決指出女童無積極抵抗而認定「未違反意願」,引起民眾怨氣,網路連署抗議人數高達15萬人,接著民眾自發性聚集兩波街頭示威,「925白玫瑰運動」民眾身穿黑衣、手持白玫瑰、牽著小孩,訴求擴大加重性侵的保護對象、兒童性侵案審判須專家陪同、不適任法官退場機制等;「1120白玫瑰運動」促成延宕多年的《法官法》,以及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》修法,又稱為「白玫瑰法案」。

2010

聯合國CEDAW公約正式在臺灣施行

1979年《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》是聯合國第二大公約,闡明經濟、社會、文化、公民和政治權利的性別平等,締約國有義務採取一切適當措施消除歧視。臺灣雖非聯合國成員亦積極簽署,經2006年行政院函送立法院審議、2007年總統批准加入書、2011年完成「內國法化」程序產生國內法效力,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,每四年的「國家報告」則邀請退休CEDAW委員會人權專家來臺審查,發展臺灣的特殊模式。

2012

行政院函頒「提升女孩權益行動方案」

響應聯合國「國際女孩日」,於隔年明訂我國提升女孩權益之14項願景及75項實施策略,結合相關人權公約內容,督促各部會落實促進女孩身心健康、教育、人身安全及改善傳統禮俗、媒體內容等重要事項,該方案經十年階段性引導任務,於2023年1月1日停止適用,交由各機關融入業務辦理。[註]

2013

同性婚姻合法化法制運動

經同運人士祁家威及台北市民政局聲請釋憲後,司法院以釋字第748號解釋做成違憲解釋,認為婚姻限於異性雙方違反平等權,兩年定期失效,針對「合法化方式」留給立法決定,經2018年公民投票,投票結果為「另立專法」而非修《民法》,因此2019年世界反恐同日立法院以《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》專法保障同性婚姻,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合法化同性婚姻的國家而躍上國際版面。[註]

2017-2019

實施108課綱推動STEAM教育

教育改革之路在108課綱提出「適性揚才、終身學習」的願景,提出尊重多元及差異性、關懷弱勢群體、激發創新能力的「核心素養」為架構,這和來自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STEAM教育理念高度類似,強調跨領域整合運用,有助於打破專業發展的性別分流現象。因此108課綱使STEAM教育在教育者及家長群體受到更高度的重視,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,變成更主動的知識選擇者、問題解決者。

2019

蔡英文連任臺灣總統

臺灣首任女性總統蔡英文女士於2016年就任,由公共衛生學者陳建仁擔任副總統,並在2020年大選搭檔前行政院院長賴清德爭取連任,最終創下817萬票的臺灣史上最高票紀錄,成功連任。在任期間獲多項國際肯定,如2020年全美議會交流理事會「國際領袖先鋒獎」、美國《TIME》雜誌百大影響人物,以及2023年美國哈德遜研究所「全球領導力獎」等。[註]

2020

臺灣性別人權「三個亞洲第一」

臺灣第四次CEDAW公約的國家報告中,行政院撰寫四年來的性別人權成果,羅列三個亞洲第一:2021年性別不平等指數(Gender Inequality Index, GII)中性別平等排名居亞洲之冠、2020年女性立委比率突破4成,以及2019年同婚合法化。臺灣以人權進行外交的成果,也呈現臺灣民眾整體性別平等觀念從2018年的73.5分提升至2020年75.6分的逐步邁進。

2022

社會習俗性別指數(SIGI)亞洲第一

SIGI觀察全球各國的社會制度(正式和非正式法律、社會規範和實踐)中對女性歧視情形,該年臺灣首次獲公佈成績,居全球第六名、亞洲第一名。而SIGI也是監測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 目標五「性別平等」的官方數據來源之一。

MeToo運動引發「性平三法」修法

#MeToo 是社群揭發性暴力的運動,透過hashtag召喚共同經驗,對抗受害者被質疑的默許性暴力文化。從2017年美國好萊塢開始,影響各國,2023年臺灣較有規模地引發效應。MeToo敘事呈現出高度相似性是「權勢不對等」以及「陳年故事」,因此性平三法修法,讓這類性暴力能妥善進入司法,包含強化《性別平等教育法》的「師對生」性平事件流程、擴大《性別平等工作法》適用範圍,以及延長《性騷擾防治法》申訴期限等。

2023

girl_image
pickup_intro

取件櫃檯

社會資源

society_intro
society_me

性影像處理中心

衛福部「私ME計畫」針對未經同意散布性影像,提供兩大申訴管道,電話(02)6605-7373以及24小時線上收案服務。

詳情請前往查看

society_mohw

衛生福利部

113保護專線: 24小時全年無休的免費專線,如果您或家人、朋友遭受家庭暴力、性24小時全年無休的免費專線,如果您或家人、朋友遭受家庭暴力、性

詳情請前往查看

延伸閱讀

電影

movie_intro
movie_YoungWomanAndTheSea

《追浪少女》

Young Woman and the Sea

喬奇姆羅寧導演 2024|美國|劇情片 12+

點擊查看

movie_GAGA

《哈勇家》

陳潔瑤導演 2022|臺灣|劇情片 普通級

點擊查看

延伸閱讀

影集

film_intro
film_SexEducation

《性愛自修室》

Sex Education

Netflix 2019-2023|共四季 16+

點擊查看

film_Unnatural

《Unnatural 法醫女王》

アンナチュラル

日本TBS電視台 2018|十集 13+

點擊查看

延伸閱讀

動畫漫畫繪本

cartoon_intro
cartoon_Encanto

《魔法滿屋》

Encanto

Disney 製作 2021|美國|動畫 普通級

點擊查看

cartoon_DollBaby

《依莉的娃娃》

伊芙.邦婷|劉清彥(譯) 2007|道聲出版社|繪本

點擊查看

延伸閱讀

書籍

book_intro
book_9786269600342

《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?:東大教授寫給女孩與女人的性別入門讀本》

上野千鶴子 2022|這邊出版

點擊查看

book_9789863599029

《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》

Chimamanda Ngozi Adichie著,施清真譯 2022|木馬文化

點擊查看

主辦單位

welfareMOHW
charity-lotterychild-welfare

承辦單位

clubon

戲劇合作

thinkfeelmove

議題顧問

gohTaiwanLog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