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待櫃檯|關於女孩日
驗光室|小遊戲 I
展售區|小遊戲 II
加工區|發展進程
取件櫃檯|延伸閱讀
接待櫃檯|關於女孩日
驗光室|小遊戲 I
展售區|小遊戲 II
加工區|發展進程
取件櫃檯|延伸閱讀
接待櫃檯
關於
女孩日
說到「女孩」,你腦中浮現什麼呢?是芭比、蝴蝶結?也有大隊接力搶跑道、學生會主席、機器人嗎?
聯合國號召各國重視、投資女孩,將10月11日訂為「國際女童日」,臺灣響應此訂為「臺灣女孩日」,自信、內向、高矮胖瘦、帥氣、可愛、說不同語言的女孩們,都值得受到栽培發揮潛力。
女孩兼具「女性」和「兒童」身分,聯合國關於女孩的公約[註]有兩部,臺灣都已加入。行政院列出參與決策、受教權、性健康、學科性別隔離、性別暴力等重點努力方向,看見臺灣女孩的一百種可能,用培力讓偏見現形瓦解!
今年
主題
2024 年臺灣女孩日,將透過《偏見眼鏡行》中「戲劇體驗工作坊」和「主題網頁策展」兩大內容,來認識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偏見言論和刻板印象來源,並鼓勵女孩「打破偏見」學習勇敢表達自我,突破限制!
專題報導
此處收錄了 2024 年臺灣女孩日《偏見眼鏡行》戲劇體驗工作坊首場活動當天的花絮以及學員心得,千萬別錯過!
「什麼是偏見?如果有一副戴上就能『矯正偏見』的眼鏡,世界會變得多不同?」這個假設在2024 年臺灣女孩日的戲劇體驗工作坊《 偏見眼鏡行 》中,為學生們開啟一場性別偏見的探索之旅。今年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(下稱社家署)以「打破偏見,勇敢發聲」為主題,策劃了系列活動,其中與思樂樂劇場聯手舉辦的「偏見眼鏡行」戲劇體驗工作坊,於全臺北中南四所學校或機構熱烈展開。透過角色扮演、問答討論的互動方式,學生們得以在實踐中反思性別偏見,培養勇敢表達自我的能力。」
戲劇體驗工作坊
引導教材
今年女孩日特別與由資深應用戲劇跟公⺠教育工作者創立的「思樂樂劇場」合作,辦理《偏見眼鏡行》戲劇體驗工作坊。透過「戲劇演出」+「情境互動」,引導觀眾主動參與討論和學習。沒能參與實體活動也別擔心!我們整理了線上引導教材,歡迎點擊了解更多資訊!
驗光室
小遊戲 I
遊戲後說明
在「驗光室」小遊戲中,我們不難發現帶有偏見的言語仍存於日常生活中。那麼,生活中又有哪些正在發生的偏見情境呢?一起來了解看看吧!
理工科女孩
高中、高職、大學的科系選擇依然浮現「男理工、女人文」的趨勢,理工學院的同儕玩笑例如「那個系女生那麼少,教授一定給分更甜啊」,呈現兩層性別偏見:預設教授是異性戀男性,且是會給女學生不當待遇的老師;女學生取得成就被認為是仰賴男性。支撐這些玩笑話的,是自然科學領域長期受陽剛男性把持,女性難以在其中發展。教育單位和企業都積極扭轉此局勢,例如台積電邀請女員工回母校女校演講、舉辦「台積電女科學家之旅」吸引女孩投入科技業。高衡權、劉家樺(2024)的研究[註]更發現《性平法》對女學生選自然組具正面影響。
棉花糖女孩
每天打開社群,看到的藝人、網紅、模特大多數是纖細身材,廣告電視過度強化「肥胖=不健康」的連結。不健康的因素很多,基因、飲食習慣、熬夜、缺乏運動等,然而肥胖卻多了一層汙名,單一審美觀讓棉花糖女孩面臨被排擠、被身材羞辱的人際危機,一天到晚被關心「何時要減肥」,購買服裝時,架上沒有可試穿的尺寸。近年有些服飾品牌開始出現「棉花糖女孩區」,跨國品牌並刻意呈現多元身體的模特──坐著腹部有肉、有副乳、有肥胖紋、有疤痕,都可以是健康好看的身體。
外型亮麗的女孩
社會審美戴著放大鏡檢視女性外貌,但是,對於符合主流審美的「漂亮女生」卻也不是真心肯定,而是藏著「貶低陰柔氣質」的邏輯,總能找到理由進行攻擊。外貌姣好的女孩更容易面對能力被低估、被性化、被蕩婦羞辱的危機,例如,「打扮那麼漂亮一定是花瓶」、「心思都在打扮了,成績怎麼會好」或是「穿那樣被騷擾活該」,這些評論忽略了把自己打理好是一種能力,美感與選擇的能力,也可以通往造型師、彩妝師、服裝設計等專業領域。
勇於表現的女孩
二元性別觀,盲目地期待男孩表現優秀的陽剛特質,期待女孩表現聽話、察言觀色、好幫手的陰柔氣質,形成矛盾期待——女孩要優秀但不能鋒芒明顯,不能氣焰強過男性。擅於表現的女孩可能被大人「提醒」那樣不討喜,同性格的男孩則被肯定其領導能力,例如英國演員艾瑪華森2014年擔任聯合國世界婦女親善大使時,提及小時候被指責「太強勢」的經驗,然而同樣優秀且勇於表現的男同學未受指責。打破二元期待,才能讓每個孩子發揮天賦。
名詞解釋
STEAM 教育
名詞解釋
性別職業隔離現象
名詞解釋
月經貧窮
名詞解釋
容貌焦慮
展售區
小遊戲 II
遊戲後說明
在「展售區」小遊戲中,大家探索了過去與現在的性別平等相關的臺灣人物、事件和地點。隨著時代推移,人、事、地、物及身份的多元性不斷交織出新的性別偏見。現在,讓我們運用同樣敏銳的覺察力,一起瞭解身邊更多值得關注的情境案例,喚醒現實中的覺察力吧!
原住民族女孩
全球的殖民歷史帶來「膚色歧視」,在臺灣,呈現華人比東南亞、原住民族優越的偏見,而原住民族女孩面臨「性別」加「族群」兩層歧視,時常以出於善意卻強化偏見的「親善型歧視」出現,例如:隨意邀請原民女孩「唱歌跳舞一段吧」其實是對祭典無知、把女孩當花瓶的邏輯;會讀書的原民女孩被教育體系鼓勵從事與「照顧」相關職業,是來自刻板社會分工。從1980年代,大量原住民女童因「仲介婚姻」或人口販運從部落移往市區,到當代,教育體制為原住民學生設有額外名額或設立原住民專班,從教育培力原住民族女孩。
隔代教養家庭女孩
「一個爸爸、一個媽媽、小孩」的核心家庭事實上目前僅佔三成,但長期以來,在教育和媒體的反覆強化下,被塑造為「最佳」的家庭型態,而忽略家庭的照顧功能健全才是幸福的重點,造成單親、隔代教養、同志家庭、其他親戚(如姑姑、舅舅)擔任主要照顧者的小孩,基於偏見被貼上「不幸」或「失能家庭」的標籤,鄰居、老師、同學家長擅自給予非預期的「同情」是造成負面的烙印效果,尤其女孩更容易被告誡要聽話、孝順、乖巧,打破這些性別偏見,才能讓女孩們適性發揮。
新二代女孩
自從臺灣與東南亞多國頻繁婚姻移民後,具歧視意涵的「外籍新娘」一詞已被強調在地生根的「新住民」取代,而「新二代」則專指新住民之子女。在國族偏見下,新二代甚至被部分人認為「不是混血兒」,新二代女孩更同時面對國族和性別歧視,除了面對「妳媽媽是買來的」的無知言論,在學校可能僅因身分就被歸類到問題學生,更能共感母親在人際、工作、家庭關係中被刁難的處境。2016年「新南向政策」後,新二代的語言、文化優勢逐漸被社會及企業重視,尤其成為跨國企業外派的優質人選。
女同志學生
同志(LGBTQ+)教育和資訊不普及的時代,同志學生經常缺乏自我探索及社會支援,而女同志兼具女性和同志身份,更加邊緣,例如媒體經常以偏概全強調女同志「情殺」、「自殺」的社會事件,或提出「情境式女同志」以否認這種性傾向是常態,都影響大眾對女同志的認知,造成女同志小孩認同之路的阻礙。目前臺灣已有不少同志團體,提供入校宣講及線上資源,也出現公開出櫃的政務官員、民意代表及藝人等公眾人物,這些榜樣都對未成年女同志帶來正面影響。
農漁村生活的女孩
偏鄉學童面對基礎建設、教育資源、交通便利性的環境限制,使有限的教育資源更可能以「重男輕女」邏輯配置,認為女孩不用讀太好的學校,就近唸一唸出去工作——選擇當地產業就好,或就近就業以方便照顧家中老小,偏鄉女孩更容易承受「性別」和「城鄉」交叉歧視,易成為階級複製的犧牲品。而當教育與社福政策投注資源,例如保障名額、計畫優先錄取,學校、社會、家庭陸續重視栽培女孩潛力,偏鄉女孩便有機會靠教育階級翻身。
加工區
臺灣性別平等
發展進程
臺灣的性別運動發展至今,以婦女運動為先驅,到出現同志運動、男性研究,更多專精特定性別議題的民間團體,而政府部門也積極實踐聯合國的「性別主流化」概念,把性別議題從邊緣拉到主流,融入各項業務中。整體來說,臺灣的性別人權發展有著透過修法、立法、行政組織帶來改變,並回應國際重要議題的特徵。
第一屆臺灣女子少年棒球賽
1973
救援雛妓運動
1987-1995
彭婉如事件促成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》
1996
鄧如雯殺夫案催生《家庭暴力防治法》
1998
葉永鋕事件促成《性別平等教育法》
2004
《民法》子女從姓修法
2007-2010
台南女中短褲抗爭
白玫瑰運動
2010
聯合國CEDAW公約正式在臺灣施行
2012
行政院函頒「提升女孩權益行動方案」
2013
同性婚姻合法化法制運動
2017-2019
實施108課綱推動STEAM教育
2019
蔡英文連任臺灣總統
2020
臺灣性別人權「三個亞洲第一」
2022
社會習俗性別指數(SIGI)亞洲第一
MeToo運動引發「性平三法」修法
2023
取件櫃檯
社會資源
延伸閱讀
電影
延伸閱讀
影集
延伸閱讀
動畫漫畫繪本
延伸閱讀
書籍